分享好友 专题首页 频道列表

警惕美国重回气候协定!绝非单纯为了保护环境,或要对中国上枷锁

2021-11-054480

和“碳排放”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类世界级大小会议,几乎每年都会召开,但收效寥寥。我们最常见的一幕就是各国代表团在会上唇枪舌战,谁也不服谁。而在会场外,各种势力暗流涌动。围绕“碳排放权”的争夺战俨然有日趋白热化的势头,乃至成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较量的工具。


美国作为《巴黎气候协定》和相关气候协议的所谓“坚定支持者”,曾多次批评发展中国家在减排和环境保护领域“不作为”。但当事情轮到自己头上时,却又换了一副嘴脸,如此双标的做法,岂能令人信服?


中新社11月4日援引美联社和《纽约时报》报道称,美总统拜登推出的新减排政策遭到了各方的极力抵制,甚至包括他所属的民主党阵营。消息指出,拜登准备提高甲烷的排放费,暂定为1500美元/吨。美国多位议员认为,拜登的做法是灾难性的,它将扼杀美国人高度依赖且能负担得起的能源。也有议员坚称,这可能摧毁美国的经济命脉,造成大面积的失业。


美国在刚刚召开的气候会议上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当自己履行减排义务时,却变得如此抵触。这说明美国政界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真正勇气和能耐,其关注气候峰会,或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自身影响力这么简单,不排除有其他更深的企图。


根据西方的设想,全球应划分为多个碳排放区,并设立必要的机构予以“权力监督”。因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早、技术底蕴足,其对碳排放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远胜于发展中国家,基于“实力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发达国家“理应”获得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的碳排放指标,这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思维。


气候峰会表面看上去颇为高大上,实则内部龌龊不断,指望通过一两次简简单单的会议就能解决问题,着实是有些想当然。分歧点的不同,立场的不一致,使得气候峰会成为了各国博弈的角斗场。美国之所以重返《巴黎气候协定》,恐怕并不是什么良心发现,而是想借此突出自身影响力,重新掌握在该领域的话语权,乃至设立有利于自己的碳排放规则。

同时,美政府期望以减排计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脚步,成为后者脖颈上的绳索。


一国落实严格的碳排放政策,必然会优先取缔火电等依靠煤炭发电的设施设备。但在己方工业积累还未完成的前提下就匆忙一刀切,势必会导致能源价格突增和上下游产业链的断层。轻则会引发失业问题;重则可能中断一国的工业发展之路。美欧作为“过来人”,深谙其中的道理,用“环境保护”这个漂亮的说辞来打断中国的崛起之路,恐怕正是它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图片报道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