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我国新能源车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共有14家车企月销破万辆,比亚迪更是以突破9万辆的攻势稳坐头名。中汽协数据显示,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5万辆,同比增长1.2倍;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299万辆,同比增长1.7倍。
大洋彼岸,11月美国新能源车销量约为6万辆,创单月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0%,渗透率上升至5.6%。同时,德国、法国、英国、挪威、瑞典、意大利等六国的电动车市场,11月新能源汽车合计销量为16.7万辆,同比增长32%。
不过,当新能源汽车在中、美、欧三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时,资本市场却“冷”了下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11月,A、H股汽车上市公司中均有半数个股出现股价下跌,甚至连此前股价连连高涨的新能源产业链个股,也开始出现分化。
对此,浦银国际研报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入加速上升阶段,整个行业成长属性更强,可以弱化部分汽车周期的影响,所以行业整体有估值向上的推动力。
说实在,看到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美国欧洲三大市场连续走红,其实很多人觉得这很正常,但是为什么资本市场却不待见呢?这其中的原因又在什么地方了?
首先,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几乎各个国家的共识,这是因为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大家逐渐已经认识到新能源汽车对于市场而言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整个市场上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发展趋势,大家买车的时候也都会优先购买新能源汽车,而各地政府也都把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优惠政策作为了一种政策的主要导向,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在多管齐下的影响之下,再加上新能源汽车本身的价格又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用电的成本方面比起燃油的成本还是低了很多,所以新能源汽车的走红实际上具有其根本的意义,是很正常的现象。